华东师范大学坚持“四大战略”推动新时代人文社科创新发展

文章来源:学校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17 浏览次数:428

华东师范大学坚持“四大战略”推动新时代人文社科创新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精神,以重大需求、重大问题为导向,坚持学科融合、机制创新、对接精准、全球布局四大战略,对标世界一流,扎实推进新时代人文社科创新发展,抒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奋进之笔。

一是坚持学科融合战略,全面夯实原创能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围绕“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国际+”五大领域,建设先导研究基金项目和共享交叉基金项目,凝练智能教育、量子思维、三产融合农业4.0、音乐画等一批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组建老子研究团队、智能教育研究团队、超限制造研究团队、脑智科学研究团队等一批跨学科研究团队。聚焦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重大问题,实施“精品战略”,设立“精品力作”培育项目和“重大预研究项目”“青年跨学科创新团队项目”,强化交叉领域和优势领域研究。成立调查与数据中心,推动大数据与人文社科各学科的交叉研究,着力提升人文社科的原创能力。布局人机交互学习、心理学大数据、大数据治理与城市创新等文科实验室,推动基于实证的跨学科研究。实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建党一百周年”等“三大系列”项目,产出一批具有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学科体系建设,推动全国重点马院建设,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提炼新话语。

二是坚持机制创新战略,深层激发科研活力。整合相关部门职能,成立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全面加强科研规划、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等职能一体化。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专职科研秘书队伍建设和财务秘书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完善学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推动文科科研管理服务创新。深度完善人文社科领域教师岗位体系,设立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发挥学术领军作用。探索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在全国首个设立以“原创”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思勉原创奖。

三是坚持对接精准战略,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新型科研基地智库平台建设,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上海市社科创新基地/工作室、上海高校智库,成立“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中国智慧研究院,与上海市松江区共建江南文化研究基地,着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每年超过200篇决策咨询报告被相关部门采纳,部分成果获中央、国家部委及上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转化为文件和政策。定期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等,连续出版《中国教育政策蓝皮书》《中国高中教育年度发展报告》《中国研究生教育年度发展报告》《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报2019》等年度研究报告。整合9家上海市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成立教材研究院,深度服务国家教材建设,服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主编的《数学》《品德与生活》《有效教学》等教材十几次重印,最大发行量达3亿册。组织智库专家学者就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主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发声,每年发表文章200余篇。

四是坚持全球布局战略,多维贡献中国话语。推动一流学科国际化,世界历史学科在全球各大洲设立5个工作站。实施“海外中国研究中心建设”计划,成立布达佩斯、纽约、里昂、墨尔本、中亚等中国研究中心。实施海外发文资助项目,2016年以来我校在SSCIAHCI来源期刊发文总数超过1500篇,国际合作论文质量大幅提高。大力建设英文期刊,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文科类英文期刊已达5种,多部高质量学术成果外译为外文全球出版发行。设立国内第一家“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研究中心”,首创国内第一本教育学英文学术期刊,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科话语体系;中国教育、政治经济学、中国历史、转型社会学、中国诠释学等5个方向获批上海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基地。“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冯契学派等师大特色学派发展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资料来源:《每周教育信息》2021年第4期)

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