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以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为突破口建设世界一流设计创意学院

文章来源:学校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09 浏览次数:366

同济大学以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为突破口建设世界一流设计创意学院


2009年,同济大学成立设计创意学院,培养创意产业亟需的高层次设计师,设计教育、设计研究及设计管理类紧缺人才,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着眼建设世界一流设计学科。2013年,同济大学将学院纳入“试点学院”建设范围,以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为突破口,在内部治理、人才培养、师资评聘、行政管理、三区联动、产业合作、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充分授权。学院先后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国际合作示范学院推进计划”“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等。

一、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以开放促改革

学院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目前,学校有30%的境外学生,15%的师资为外籍教师,建制引进外籍高端专家团队,其中:索达曼教授获上海白玉兰奖、中国政府友谊奖。境外学生和外国教师的不断扩增,对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倒逼”效应,英语教学、国际化服务与管理的改革难点顺利“破题”。

2015年,学院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的“国际合作示范学院推进计划”,与米兰理工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德国包豪斯大学等全球30余所世界著名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实施7个双硕士学位项目和2个双博士学位项目。学院教师在国际组织担任要职,包括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CUMULUS)、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DESIS)等。学院与Elsevier国际出版集团出版我国第一本设计类英文学报《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抢占国际学术话语权。

二、服务区域发展,以服务赢支持

2013年,学院确定6个字发展战略: “上海!上海!上海!”,把学院学科发展与上海问题、上海需求、上海机遇紧密结合,明确“面向产业转型和未来生活的智能可持续设计”的定位,以及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智慧生活、城乡交互、创新教育等若干重点方向。近年来,学院活跃在上海创新创业、产业转型、设计之都建设、创新教育等领域,2016年入选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直接对接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同时,学院积极与微软、英特尔、欧特克、阿里巴巴、海尔等国内外一流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开展科研攻关、设立实验室、共同开展成果转化,并通过校区、产业园区、社区的“三区融合”,推进学科发展和区域创新。

学院还与四平社区合作,打破学院和社区围墙,优化学院与社区的创新生态。例如:与玻璃博物馆合作,把学院的玻璃工坊、“创新首饰与珠宝实验室”等功能植入社区;成立“上海同济天地创意设计研究院”,深度服务上海和全国的创意设计需求。

三、改革体制机制,以管理提效益

学院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取消传统模式下的系所建制,全面落实校院两级管理;实行院聘“长聘教授”岗位制度,推行“兼职教师制”,把全球知名创新公司人才引到课堂;实行“双聘教授制”,实现了设计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取消了传统的职能办公室模式,成立行政管理五大中心,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有效提高了行政团队的执行力。

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学院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已经跻身世界著名设计学院行列。学院连续3次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全球最佳设计学院及课程之一。2013-2014年间,设计创意学院入选国际著名设计杂志《FRAME》“全球设计硕士教育30佳”(World Leading Master Programs)。2016年,英国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院在“艺术与设计”学科中名列全球第34位。

(来源:市教委《教育简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