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财经学科为引领,坚定不移地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探索接轨国际标准、契合国情校情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一、主动对标国际一流,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
学校以“经济学创新平台”为抓手,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
1.国际通行师资聘用机制。借鉴国际通行的“tenure track”制度,实施“常任轨”制。为海外引进的“常任轨”教师提供6-8年的成长期,按国际市场价格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完全依据国际同类学科的学术标准考核,3年“小考”,6年“大考”,合格者即为常任教职,“不合格”即流动。
2.一流学术评价标准。积极接轨国际一流高校的经济学和商学学术质量标准,先后出台经济学、商学领域各学科的国际期刊目录,引导鼓励教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强化高端学术研究。
3.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硕博连读”和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推进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金融实验班”等改革,采用国际通行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重点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与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深厚的专业知识,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4.现代管理服务保障。在行政管理、信息技术、后勤服务、设施条件等各个方面建设良好的学术环境,比如优先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实行机关部门假期轮休制度为教师服务,对图书馆员实行国际培训、专业化发展和学科馆员制度,加大力度建设实验室和数据库等。
二、以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作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学校将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并切实发挥其作用作为突破口,探索完善“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流得动”的师资建设长效机制。
1.高水平海外院长的选聘。实施“海外院长非全时实聘制”,海外院长担任体制内实职,赋予海外院长人、财、物的实权,但不一定全时在校工作,同时辅之以其他的配套保障措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先后聘请9名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担任实职院长。以海外院长为牵引,邀请70余名海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形成了具有国际视野与办学能力的管理层和顾问团队。
2.严格的师资选聘和考核。学校授权,由海外院长牵头组织招聘小组,利用国际上成熟的人才市场和招聘渠道,比如美国经济学年会等平台,按照通行的学术标准和程序,先后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海外名校引进300多位优秀博士。
3.合理的培养和使用。建立体系化的学术交流制度,举办定期Seminar、不定期Workshop、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专家座谈会、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为一流人才提供综合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教学、科研上向优秀海外人才倾斜,如规定引进的海外青年教师可以担任博士生导师或参与指导博士生,配备助教,定期或不定期出国出境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并积极请海外教师参与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体现学术管理上的话语权。
4.探索渐进式双轨合一。借鉴“常任轨”制度,变革“国内轨”教师管理模式,在逐步提高学术标准的同时,探索推出“新聘研究人员”、新进教师首聘期退出机制、师资博士后、讲席教授副教授、创新团队等制度,促进双轨师资融合发展,实现师资队伍整体提升。
三、坚持“顶天立地”,不断提升学术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聚焦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导鼓励“中国问题、国际范式”的国际化高水平研究,不断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1.“中国问题、国际范式”。 鼓励教师用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和范式进行中国问题的研究。学校教师发表的高质量国际学术论文呈稳步增长态势,“十二五”学校SCI论文发表比“十一五”增长80%,SSCI论文发表增长3倍。理论经济学实现了在《美国经济评论》等五大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发表的全覆盖。
2.对接需求,强化服务。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加强财经特色高端智库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先后参与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及其升级版、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自贸试验区条例和仲裁规则,并作为官方批准的独立第三方机构,参与完成上海自贸区政策与制度创新绩效评估。
四、遵循成才规律,深入推进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全面启动以“立体课程、多元路径、个性体验”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成“3+3”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模式。
1.宽口径、厚基础。启动实施通识教育改革,设计打造了包括语言与跨文化沟通、经典阅读与历史文化传承、哲学思辨与伦理规范等七大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公民意识。
2.分类型、重体验。构筑以“拔尖计划”(以各类实验班为载体,致力于培养学术拔尖创新人才)、“卓越计划”(致力于培养会计、金融、法律等行业精英)和“创业计划”(以创业学院为平台,致力于培养创业型企业家人才)为导向的多元成长路径。通过培养过程的“三经历”模式,即社会实践经历、科学研究经历和海外学习经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3.国际化、复合型。加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力度,开设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班(国际商务硕士),开设国际暑期学校,落实海外实习基地,提高学生海外学习实习比例。通过增加选修课、辅修项目和双专业项目,鼓励学生成为“经管+法学”“统计+管理”“新闻+经管”、“外语+经管”等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来源:市教委《教育简报》)